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字如其人 ⊙侯吉諒 中國時報 2013年11月13日

常常有人問,從書法是不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情?如果是,那麼從一個人的字當中,可以看出什麼東西來?
書法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需要專注的,因為毛筆很軟,必須高度的技術才能控制,否則即使看似平凡的一個橫畫也寫不好。因為需要高度的技術與專注,所以寫字時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流露寫字者當下的狀況。
有一次上課,我示範、修正了一位學生的字以後跟她說:喜歡一個人,就不要猶豫,要勇敢示愛。
可能因為還有別的同學在,學生聽到了以後,沒有回話。
過了一個星期,她終於私下問我,老師怎麼知道我最近在談戀愛?
我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看得出來,妳的字裡有一股喜悅。
類似的事情,幾乎每次上課都會發生:學生最近的工作、事業、家庭有沒有煩惱,或者是有什麼好與不好的事已經發生、即將發生,我大都可以從學生寫的字和寫字的狀況看得出來,至於學生常常覺得很厲害的回家有沒有練字之類,那就更等而下之,根本一眼就可以判斷出來。

書品與人品
常常有人問,從書法是不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情?如果是,那麼從一個人的字當中,可以看出什麼東西來?
在《犯罪現場》之類的影集中,偶爾也會牽涉筆跡的鑑定,除了可以鑑定書寫習慣,還可以鑑定出一個人的性格特質,但由於都是比較片斷的推論,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什麼,所以難免半信半疑。
但以書法來說,一個人寫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情以及當下寫字的狀況,則是真實不虛。
古人講書法,最強調的不是技法,而是人品,所謂「書品即人品」,講的就是一個人的人品高低,決定了他的書法作品好壞。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容易泛道德化。例如趙孟頫、王鐸兩位書法大師,都因為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在新政權中當官,而受到極大的批評、攻擊。
但書法的確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書譜》上說「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淬於俗吏。」把個性與寫字表現有了概括性的描繪,雖然不是很精密,但卻相當準確。
以此推理,就可以了解書法如何表現出一個人的人品,顏真卿盡忠殉國,是歷代書法家的「氣節」代表,所以他的字也表現出和他的人格一樣雄渾磅礡的氣勢,文天祥的字,同樣有一種義無反顧的英氣,宋徽宗柔美的瘦金體古今獨步,表現了他的藝術天才,而作為「天下一人」的帝王性格,則在草書千字文中流露無遺。

為什麼說書品即人品呢?
書法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需要專注的,因為毛筆很軟,必須高度的技術才能控制,否則即使看似平凡的一個橫畫也寫不好。
因為需要高度的技術與專注,所以寫字時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流露寫字者當下的狀況。
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說草書可以做到「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
其實不只草書,其他的字體也會「有動於心,必於筆端發焉」。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專心致意,寫字的動作必然牽連著心緒的起伏。
但書法與人品的連結有時也並不那麼準確,或者說,要靠閱讀者的仔細分辨,例如「北宋四家」: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其中蔡襄的位子原來是蔡京的。
蔡京是宋徽宗時的宰相,書法寫得很好,宋徽宗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曾經以二萬緡高價買下蔡京的一件書法,宋徽宗當皇帝以後畫的〈聽琴圖〉,題款的人就是蔡京。宋徽宗是書畫高手,又是皇帝,要在他的畫上題款,蔡京沒兩下子是不可能的。
然而蔡京當了宰相之後幹了很多壞事,政事敗壞到後來國家都被金人給滅了,一路提拔他的宋徽宗還被俘虜,最後死在金國。蔡京如此禍國殃民,後人在定位書法成就的時候,他當然就被剔除了。
其實歷史上許多著名奸臣的字都相當有水準,南宋秦檜、賈似道、明朝嚴嵩,書法都很有名,而且也的確寫得不錯。原因說來也簡單,當大官的,不管好人壞人,都要有相當的聰明才智,寫字技術只是這些人的眾多才能之一,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壞人都不學無術,事實上,沒有大本事,還當不了大壞蛋。

中文輸入法的危害
以前電腦應用不普遍,一般上課都是手寫做筆記,上課記筆記除了記重點,寫字的過程也是幫助記憶的重要方法。現在錄音、錄影的小機器很方便,很多人都用錄音、錄影代替做筆記,看似方便、周全,其實漏失許多重要的東西。
手寫筆記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在記筆記的同時,也會消化、整理資訊,那是一種心緒的高度活動,涵蓋了人們對資訊的記憶、理解、重組和整合,換句話說,做筆記這件事的表面只是記重點,但事實上卻是整個心靈、思緒、感情的密集活動。
手寫的過程和按鍵輸入也有很大的不同。按鍵輸入雖然方便、快速,但缺少手寫時文字與心境連接的功能,簡單來說,按鍵輸入比較偏向純粹的記錄功能,其他與心緒流轉相關的能力比較稀薄。至少,在我個人的書寫經驗中,這是很明顯的差別,所以,長久以來,我仍然保持手寫詩稿的習慣,因為寫詩的心緒比較多感性的跳躍與融合,寫字時中文文字的造型本身就和思想直接連結,所以寫字的同時,也是幫助心緒的流動和整理,按鍵輸入似乎比較沒有這種能力。
更嚴重的,當然是中文輸入法設計的偏差。
因為要用電腦鍵盤輸入,所以各種相對應的輸入法被發明出來,但大部份的輸入法都不合理,因為中文的使用,是字形、字義相關的,而不是字音、字義相關,更不是鍵盤字根拆解相關。
鍵盤字根拆解、組合的輸入法,首先改變了人們對字體字形、字義的相關聯結,要打出一個字,思路的運作已經有了組合字根、對應鍵盤位置的第一層妨礙,無論如何熟練,總是會改變原本是「思考/寫字」同時進行的狀態,鍵盤輸入不等於寫字,更不等於思考,從思考到打字,其中已經產生了太多阻礙。
注音輸入則更等而下之,因為注音輸入,硬生生把中文字的使用,從字形思考改變成拼音輸入,這種拼音方式完全泯滅了漢字的文字特色,字形退居次要,字義和字形重生嚴重隔閡,如果再加上拼音不準確所造成的錯誤、修正,使得原來「思考/寫字」一體的順暢思路不斷被中斷,明顯降低了使用中文時深入思考的能力。
拼音輸入最可怕的影響,就是同音異字太多,在選字過程當中,產生了文字的歧義聯想,造成思路的渙散、不集中,甚至被同音異字偏向、誤導。

國文教與學的問題
前幾年,教育部決定減少中文上課時數和古文授課篇數,許多關心台灣學生中文程度日益低落的專家學者強烈反對,主張教育部不能減少國文時數和古文篇數,但是,這些專家學者其實並沒有切中時下學生中文程度低下的真正原因。
一星期多上兩小時國文、一學期多上兩篇古人,老實說,對學生的中文程度恐怕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現在學生中文程度不斷沉淪的原因,是因為國文教學的不注重應用,以及學生族群大量使用注音輸入法。
國文教、學的問題非常複雜,無法簡單討論,但注音輸入法的影響顯而易見。注音輸入法不必學習,只要記得鍵盤和注音符號的相關位置,就可以立刻使用,長期下來,也可以像打英文那樣快速。然而,使用注音輸入法容易產生同音異字,學生們大都懶得選字,只要發音一樣,讀的人也都可以了解,但使用者錯誤的文字使用多了,正確的文字能力必然下降。再加上簡訊、即時通訊這類快速往返傳送的文字工具,大幅度增加了使用者語言、詞句的不完整應用,加上要快速回覆不斷傳送過來的簡訊,思路更容易變得混亂、糾結,長期使用這些錯字、不完整短句的結果,當然就是中文程度的嚴重低落。
1990年代,個人電腦逐漸成為每一家庭的必備用品,我就開始呼籲,教育部要出面組織一個由語言學者和電腦專家的團隊,重新發明或改善適合中文使用的電腦輸入法,否則台灣學生的中文程度永遠沒有辦法獲得改善。
可惜,有權力決策的教育部官員、學識淵博的語言學者大多年紀比較大,他們可能是從來不會電腦輸入一群人,所以我的主張,至今沒有被人重視過。然而十幾年過去了,台灣學生中文程度的日益低落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而大部份人使用的電腦輸入方式,依然是那些違背中文使用習慣的輸入法。而目前看起來,改善的可能也幾乎完全沒有。
所以,在許多場合,我總是提醒大家要用手寫記憶,不要太依賴電腦科技。
手寫對中文使用來說,不只是記錄方便,而且同時進行資料的消化、重組與融合,寫字的時候,腦中同時進行的,是理性感性雙重整合,這種功能,遠遠不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可以想像的。
手寫文字的功能已然如此,書法的書寫更是深邃。書法的書寫需要高度的技術與專注力,大部份人用毛筆寫字的時候也比用硬筆書寫緩慢得多,練字的時候要對一個字、一個句子、一首詩長期而重複的練習,在一筆一畫的書寫中,也就是文字的深度閱讀和理解。
我有一段時間以抄寫佛經作為書課的目標,而佛經中有許多文字的意義非常深奧,即使查閱相關註釋也很難理解,例如《金剛經》常常出現的句子,「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繞口令式的文句充滿了文義的立與破,即使反覆閱讀,也非常不容易理解。
然而奇怪的是,在抄寫的過程中,很多不明白的句子,慢慢就理解了。這樣的情形,在我臨摹《書譜》、《十七帖》這類的書法經典的時候,也時有發生。
這種緩慢而重複的閱讀經驗,對逐漸把瀏覽當作閱讀的現代人來說,正是矯正對文字過於草率的良方。
許多資訊例如新聞,是可以「知道」就夠了,不必深入思考,然而諸多含義深廣的文字,例如經典與詩詞,只有在緩慢而重複的閱讀中,才可能產生理解與體會。這種深度的理解能力,反應在工作、生活、才能各方面,就是更為寬廣的智慧與能力。
因此,緩慢、重複臨摹字帖,正是一種深刻的閱讀。當我們臨摹蘇東坡自己寫的〈赤壁賦〉,所獲得的理解深度,絕非閱讀印刷字體可以相提並論。
練氣功的人,在一定程度的練習之後,大概都會感受到氣在體內流轉的玄妙,一般來說,這稱之為「氣功態」,同樣的,寫書法的人,進入書寫的狀態時,也會出現一種我所謂的「書法態」。
一般總以為,寫書法可以修心養性,我卻覺得,要先修心養性,才能把書法寫好。如果不能心跳正常、呼吸平緩,手指穩定,根本不可能寫好書法,不能寫好書法又要硬寫,難免寫得心浮氣燥,越寫越糟,越寫越糟就越心浮氣燥,根本不可能修心養性。
古人常常說,寫字之前,要先摒除雜念、調和氣息、思考文字的意境、想像提筆寫字時的狀態,當身心都進入和諧的狀態時,才開始沾墨寫字。
這樣的一個過程,是寫字的準備過程,也正是修心養性的過程。
而一旦進入「書法態」,這個時候寫字所反應的,就幾乎是整個人的內心狀態。一個人的個性、性格、情志、修養,一時的情緒、心境,甚至內心的愉悅與焦慮、悲傷與快樂,都會在筆下流露出來。
這種內心世界的流露,正是一個人潛在情緒、思想的流動,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
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少人有難得安靜獨處時候,因而難免思緒雜亂、情緒容易受到波動,安靜寫字正是調和身心、歸納情感、條理理智、簡約心緒的不二法門,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一筆一畫之中流露內心的幽微變化,也就沒有那麼神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