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我見我思-好人變輸家 吳典蓉 中國時報 2013年07月19日

美國心理學家菲律普金巴多的名著《路西法效應》告訴我們,要把一個陽光的年輕人變成惡魔,只要六天就夠了。圖為菲律普金巴多教授。(美聯社)

也許,軍方應該看一看美國心理學家菲律普金巴多的名著《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把一個陽光的年輕人變成惡魔,只要六天就夠了;悲哀的是,釀成陸軍下士洪仲丘枉死悲劇的軍中惡習,當然比六天還要漫長得多。
金巴多設計了一場非常逼真的「模擬監獄」(俗稱史丹佛監獄),受試者都是大學生,隨機被分派扮演「獄卒」、「犯人」兩個角色,扮演犯人的未必凶殘,扮演獄卒的也未必濫權,他們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一言以蔽之,金巴多想要觀察的是,這些同質性很高的年輕人,是否只因扮演角色的不同,人格也跟著轉變。
這個實驗背後有個頗為冷酷的動機,「若是將好人放進邪惡情境中,看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結果很快就浮現,這些臨時抽中籤的「假獄卒」,很快就變成穿制服的惡棍,樂於淩虐、羞辱「假犯人」,原定兩周的史丹福監獄實驗,不得不在六天內結束,因為「假犯人」已瀕臨崩潰邊緣。
坦白說,我原來認為,史丹福監獄應該比真實的監獄更惡劣,畢竟,現實的監獄或禁閉室,即使嚴苛,仍有規範可循;相對的,金巴多的監獄雖然不允許體罰,但是他和假獄囚共謀,想要在假監獄中營造挫折感、甚至恐懼,在這樣晦暗不明的氣氛下,由善淪落為惡,確實只是一線之隔。
我認為,金巴多教授之所以如此設計,在於他的反體制傾向,他壓根不信任任何監管體制,但對於我這樣不太反體制的人而言,只要有完整的制度設計,罪與罰仍是人類社會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但是,經過洪仲丘悲劇後,我不得不接受金巴多的結論,我們的軍隊可說是史丹佛實驗的完整版,要不是整個體系都出問題,毫無內控機制,陸軍怎可能任由一名上士上下其手,就讓原本不該受罰的洪仲丘走上死亡之路。
一九七年代的史丹福監獄,之所以在當代舉世聞名,就在於它預言了三十年後的美軍虐待囚犯事件,做為社會心理學家,金巴多傾向認定這是系統之惡,他認為上至美國總統、國防部長都該為虐囚案負責。雖然如此,金巴多仍然為人性的救贖保留一絲希望,他發現即使在橫逆的監獄實驗中,仍有極少數人保留了人格的完整,他稱之為平凡英雄。根據這些典範,金巴多建立了抗拒有害影響、成為平凡英雄的十個步驟,其中一項基本的原則特別值得我們反省,「不容許責任被轉嫁」,「當你今天在做一件不對的事情時,想像一下你未來站在法庭上受審的情景。」
諷刺的是,洪仲丘所為是十項原則中最難的,「反對不公正的系統」,他正是金巴多心目中的平凡英雄,最後卻為了實踐英雄的原則喪命,我們的軍隊體制墮落至此,好人必然成為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