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周行一/教學文化將決定十二年國教的成效 聯合報2013.07.10

       雖然十二年國教已經立法通過,但是民眾對於中等教育是否能因此改頭換面,培養出潛力無窮的高中生,仍有很深的疑慮。教育品質是由教學文化決定的,大家應該致力於改善教學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十二年國教所楬櫫的適性教學。
我剛拿到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從助理教授幹起,第一天報到後,系主任就對我耳提面命:將來想要升等拿終身教職,必須教學與研究都好才行。第一學期過了三分之一時,系主任突然來研究室找我,說我的MBA課程內容的深度及嚴謹性足夠,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他很認真的講,如果我無法進步,就不會有學生願意選我的課,當然學校也就沒有理由付我薪水了。
系裡的資深教授主動提出願意觀察我的上課過程,同時請來教學與學習中心的專家,錄影我的上課狀況,跟我討論如何改進教學。第二學期結束後,系主任表示我的教學已達水準,應開始更關注於研究產出。我到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時,院長告訴我,哈佛老師必須是一位很棒的研究者及有好的教學表現,或者是一位很棒的上課教師及有好的研究成果,才能升等。資深教師與新進教師混合組成教學團隊,共同討論和教授同樣的個案,幫助新鮮人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
在台灣,這種教學文化非常少見,大部分的新進教師都被任由發展,如果在年輕時沒有被督促或指引去養成好的教學習慣,日久之後便可能習以為常,以為這樣的教學水準是可以被接受的,這種現象當然可部分歸因於教師的教學好壞與工作、升等、薪資幾乎完全無關。
這個情況在台灣的高中一定也是類似的。乾女兒就讀的高中,有教師的上課內容學生很難理解,但是沒有改善的跡象;以前犬子就讀的高中,教師不僅允許學生睡覺,而且明言只要學生不要吵到人,做什麼都可以,可見教師並未重視自己的教學內容,也缺乏自信督促學生認真聽講。
教學文化會直接影響教學內涵與方式,小女就讀的高中老師曾說,教改的課程設計造成學生要在實驗室中上生物課很不容易,但是不僅是生物學,物理、化學、數學等課程也應當是要在實驗室中學習才對。教師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與在實驗室中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習,所需要的技能與習慣是很不一樣的,老師間需要認真地討論實驗室教學內容的設計,自己也要有很強的決心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展潛能,當然不是易如反掌的事。習慣於教導學業菁英,而不太需要關心學生其他性向的老師,必須學習教導學術傾向不明顯,但是有其他潛能待開發的學生。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所有的高中都將匯集了性向與學術程度差異化極大的學生,學校如何提供多元化的課程,老師如何因材施教,絕對不是教育部訂定課綱,決定教材,教師照本宣科即可;需要每所學校的老師真心的以學生為出發點,共同討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方式,提供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會有效果。
父母關心的應當不是子女入學的比序方式或是學費的高低,而是教學文化的改變,積極、正面的參與子女的學習過程,才是確保十二年國教成果的方法。
(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