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2017-08-18 03:17聯合報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陽明心學傳到日本後,因應其本身地狹人稠、資源匱乏等天然條件之不足,急需精神激勵方面理論支撐,將「人心」的無限與「天賦」的有限互補合一,於是陽明心學被明治維新領袖人物們靈活借用、奉為圭臬,成為日本崛起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武器之一。

今年六月到貴州參訪前,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學生時代課本上形容:「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
當時親自接待我們,但兩周後即調任重慶市委書記的陳敏爾開宗明義強調這句話失之偏頗,並表示他們一直努力扭轉外界對於貴州「三無」的刻板印象,希望善用當地的山水風貌與少數民族的個別特色,以一種天人合一姿態,在脫貧過程中奔向「好生態、好生活、好生產」的「三有」願景。
誠然,坐擁天然機房般的生態條件與極具競爭力的綠色能源,貴州儼然成為中國第一、全球靠前的大數據集聚地。除了富士康、阿里巴巴、大數據交易所等行業巨頭進駐外,七月中,該省與Apple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後者將投資十億美元在貴安新區建設iCloud資料中心,此舉意味著貴州未來發展已面向國際。
然而,我們都十分明白這「好生態、好生活、好生產」的天人合一實踐起來並不容易,雖然其GDP增長速度近幾年來都超過十%,但它仍然位列重點扶貧區域之一,縱有世界級的產業加入尚不能改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事實。
再者,一路參訪下來,不難發現貴州確實風光無限,但這無限風光卻都奠基在道路崎嶇、土地畸零的開發困難之上,要是它也像黃河流域一樣平野千里,相信今天也保存不了這樣千姿百態的山水形貌與風俗各異的少數民族;反觀台灣,想到我們的中央山脈與花東地區發展受限,不亦心有戚戚焉?
因此,我特別注意到陳書記提出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一事,以及貴州與陽明學說的因緣云云,孰不知前幾年瘋迷過一陣的「明朝那些事兒」,讓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從前課本上那位「知行合一」的王陽明非但不是八股書生,竟然還是一位不世出的文武全才。
只可惜兩岸文化教育裡的「知行合一」,皆流於教條式論述,反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陽明心學傳到日本後,因應其本身地狹人稠、資源匱乏等天然條件之不足,急需精神激勵方面理論支撐,將「人心」的無限與「天賦」的有限互補合一,於是陽明心學被明治維新領袖人物們靈活借用、奉為圭臬,成為日本崛起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武器之一。
如暫不論那些極右派的死不認錯與偏激不仁,今天日本的確算是「人人可以成聖」的最好實踐。和華人世界相比,不少看似平凡的日本人其實擁有一顆篤定強大的內心,可以花幾十年的歲月做一件小事,無論是泡茶、煮飯,甚至打掃,幾乎每個領域都有一種成為某某之神或某某達人的境界。同樣地,這些智慧的頭腦和虔誠的律己,讓日本超越天然條件的限制,成為世界上人口稠密卻井然有序的強大國家。
吾深以為,日本、貴州、台灣天然條件何其相似,都是在先天不足的侷促裡,努力追求「好生態、好生活、好生產」的天人合一,只是一個「知行合一」的內化深淺,讓我們的境況有了如此大的差異,也許,當我們在努力追趕這個世界的腳步時,也應該回頭看看有沒有好好構築國民內心的文化建設,畢竟,真正的天人合一,在人、不在天。(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