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放手,放心,隨遇而安 2017-08-17 06:00聯合報 文/黃惠如

每次遇到意外事件,大家很容易說出「人生無常」,也都知道人生無常,只是知道和體會是兩件事,做出改變更是另一件事,多數人都只是感嘆,直到下一個意外事件襲來,再度感嘆而已。

生死不在我們的手中
從臉書得知,一個同業去世了,她甚至比我年輕。
幾天前,臉書上不同的朋友焦急地發文,希望看到臉書的朋友幫忙念經,也有人去加護病房守護,希望她能度過難關。
幾天後,並沒有迎來好消息。腦中一顆不明的血管瘤,只因頭痛就帶走燦爛的生命,這消息在媒體圈、有機圈投下震撼彈,遠在印度的我也難受沮喪。
我告訴了同在印度上課的法國友人。
「妳難過嗎?」
「是的,她算是我這個世代第一個離世的人,我們還不到五十歲呀。」
「生命原則上無法預測。」
「我知道。」
「打起精神,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每次遇到意外事件,大家很容易說出「人生無常」,也都知道人生無常,只是知道和體會是兩件事,做出改變更是另一件事,多數人都只是感嘆,直到下一個意外事件襲來,再度感嘆而已。
生命本來就充滿挑戰,例如房子失火了、落榜了、被車撞了、家人得癌症了……我們希望所有事情能向我們保證、祝賀,但活著,就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被拋出,因為這就是人生。
印度古老迷濛的城市瓦拉納西(Varanasi)因死亡而聞名。恆河河階邊的火葬地不分日夜地焚燒屍體,屍體燒完後挑出遺骨,連同木柴拋入恆河中。火葬後,全體家屬會到河階沐浴,合掌、漱口、洗髮。有時,恆河上的動物屍體也會漂流到面前。恆河另一端的河階邊,隨著節慶舉行著縱樂的祭典,讚歌震天價響,也將水果、花環、油燈等供品隨著儀式丟入恆河中。
一條河,生死共存,自自然然包容一切。《薄伽梵歌》說:「生與死不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生與死之間的歷程需要我們去塑造、鍛鍊與培育。」
人終有一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命最大挑戰。過去我們的文化逃避討論死亡,壓制內心最深沉的恐懼。
「烈日和死亡一樣,令人無法逼視。」心理治療思想家亞隆(Irvin D. Yalom)在所著的《凝視太陽》裡提出,直視死亡和直視太陽一樣難以忍受,但人還是要堅定不疑地凝視太陽,才能使生命更深刻、更有意義。遇到生命突襲,就是一個契機去問自己:「你過得有多不好?此生有什麼遺憾?」
亞隆建議,把眼光放遠,看向未來,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好讓你在一年或五年後回頭看,不會因為累積了新的悔恨而感到同樣沮喪?
換句話說,我們能找到一種不會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

學會擁抱混亂的樂趣
我很喜歡某位老師進入瑜伽大廳前會用手觸地,再碰自己的眉心和心。其實每個人都是命在旦夕,吸氣、吐氣間,就是一種死亡。
五年前我去印度南方學瑜伽呼吸法時,在瑜伽學校裡看診的阿育吠陀(Ayurveda)醫師賈格狄胥罵了我一頓。
Ayurveda是阿育(ayus)和吠陀(veda)兩字的結合,前者指生命,後者指智慧。醫藥與治療並不是阿育吠陀的重點,阿育吠陀更強調教導人們透過瑜伽、節制飲食、靜坐、泡澡等,獲得快樂與健康。
賈格狄胥身材瘦高,每天穿拖鞋騎單車來上班,講到自己覺得好笑的事,就自顧自地哈哈大笑,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齒。
我去他的門診,一進診所,還沒有完全坐下,就開始講述我的問題,賈格狄胥說:「坐坐坐,放鬆放鬆。」他要我寫下名字與生日,然後把了我的左、右脈,開口說:「妳把所有能量都在準備不好的事發生,我們不該這樣,能量應該用來準備美好的事發生呀。」
我嚇了一跳,故作鎮定。因為我才為了收email,去瑜伽學校的圖書館和電腦奮戰。同學問我,已經在印度,什麼事都不能做,為什麼要收email?我回答:「因為不知道辦公室會發生什麼事,就算不能做什麼也要事先掌握。」
我們以為可以掌握人生,規畫了教育、職涯、人脈、生活、婚姻、家庭,對人生重大抉擇做出判斷與選擇,自以為擁有控制能力。而當事情無法控制時,就焦慮、緊張、悲觀、失落……後來我去了更多國家旅行,經歷各種不可控的災難,才明白:放手、放心,隨遇而安,當美好事物來臨,才能真正享受那份美好。
再說,印度這個堪稱「全世界最混亂的國家」,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它就是有辦法摧毀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概念,教會我們學習擁抱混亂的樂趣。
人生有時不按牌理出牌,更好。
●摘自方舟文化出版《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