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4日

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結果,可能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了學生的平均素質,同時成了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讓快樂學習的結果卻不怎麼快樂。

隨著畢業季節來臨,一批批的畢業生即將投入職場,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很多老闆覺得現在畢業生缺少動力,抗壓不足。可是,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問題,因為同儕都是如此。某賣場主任抱怨,年輕人來做沒幾天就可能消失,連個簡訊、電話都沒有。某連鎖店負責人說,為了讓新進員工能準時上班,他請祕書7點半幫忙打電話請他們起床。面對這樣的現象,年輕人的理由是,薪水這麼低,當然沒有勁。
不責怪年輕人,有人把原因歸咎於分配失衡,也有人認為是產業結構惡化所造成。但我們不能不正視畢業生能力低落的事實。國內教育在教改之後形成的大學林立現象,加上國人生育率持續低迷形成少子化,使得學生升學競爭壓力驟減。雖然,若是以好大學為目標,升學壓力並沒有小多少,但平均來說,畢業生在基礎能力的表現上的確有很多需要加強的地方。
回頭來看,當初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實行至今,結果已經狀況百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結果,可能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了學生的平均素質,同時成了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讓快樂學習的結果卻不怎麼快樂。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現象,2002年他們開始推行所謂「寬鬆教育」,推行之初,雖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為主要宗旨,但在作法上,卻是在教學大綱中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但事後發現,在寬鬆教育下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學習態度也被詬病不夠端正,同時產生許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讓整個「寬鬆世代」的人被外界認為學習能力和競爭力都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
除此之外,寬鬆教育的推行也引發日本社會對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日前日本NHK討論「貧窮家庭小孩沒未來?」認為日本過去推動寬鬆教育的結果,讓日本青年逐漸成為不工作、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子、沒有希望的「四不一沒有」。統計2010年進入東京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25所高中,其中私校占了23所。顯示一般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負擔得起私校學費,在較嚴格教育下,孩子有較好的表現。但對於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父母必須為生計而忙碌,難以顧及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尋找學習方向不易,容易造成學習怠惰。於是,學習的落差將因教育制度的寬鬆而擴大。
再回頭看看台灣的例子,「快樂學習」的設計概念,是希望在學生學習壓力較小的情況下,老師能透過教學設計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對於學生來說,結果流於原本的快樂學習變成先要「快樂」才有「學習」。由於「不學習」當然是內心的選項之一,在不快樂的情況下就寧願不學習,因為「不學習」是最快樂的。
追根究柢,快樂學習這樣的口號,應用在國小、國中等階段可能有其意義,但高中後就已經沒有意義。因為高中教育銜接大學,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是在高中後仍提倡快樂學習,對於部分較偏向理論而難以生活化的學科來說,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涉及抽象思考與理論辯證需要專心致志才能融會貫通,那永無唾手可得的果子。
我們不是要古代的懸樑刺股,而是讓「快樂學習」這樣的口號不應一再被強調。學生學習壓力已隨著學生人數減少自然降低,同樣不需要這口號在背後發力。老師們設計課程引發學生興趣是本來就該做,與有沒有這口號無關。相反的,未來在教育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加入適度「壓力」,唯有讓學生學會面對壓力,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真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在往後能更自我學習的能力。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必須要回頭。我們要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