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大陸著名作家巴金晚年飽受帕金森症及慢性氣管炎等慢性病之苦……曾說:『長壽對我是一種懲罰』。
如果「好死不如賴活」觀念深入人心,推動安寧病房一類疾病末期養護,避免社會和醫療資源的浪費,讓來日無多的病人「有尊嚴地死」難免會遭遇阻力。
報載「大陸著名作家巴金晚年飽受帕金森症及慢性氣管炎等慢性病之苦……曾說:『長壽對我是一種懲罰』。鑒於大陸類似巴金這樣的病患很多,因此,一個專門探討死亡問題的公益網站『選擇與尊嚴』在2006年成立,希望推動病患可以有尊嚴地死。」
這個網站推廣隨時可以修改或撤銷的生前預立遺囑,說是已有91萬人次登錄,卻只有九千多人完成手續。也就是說根據此一抽樣,大陸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認可「生前預囑」的概念。
隨著醫藥進步,人越活越長,嬰兒潮世代更陸續步入老年期,假設在生命倒數計時的當下,人人選擇苟延殘喘,要給社會和子孫增加多大負擔?尤其中國是推行一胎化有年的人口大國,萬一父母雙方家庭都有長壽基因,一為人子孫者有替六位老人養老送終的機會。這是現實的挑戰,已非一個「孝」字了得。
如果「好死不如賴活」觀念深入人心,推動安寧病房一類疾病末期養護,避免社會和醫療資源的浪費,讓來日無多的病人「有尊嚴地死」難免會遭遇阻力。報上也果然證實「囿於大陸法律、倫理和文化傳統等,生前預囑並未得到公眾的認可」。
中國這才開始重視生前遺囑,讓最後在加護病房插管一搏,或者自然斷氣成為生命選項,歐美卻更進一步,多年來熱衷辯論是否該讓「安樂死」合法。
荷蘭早在2002年就已立法讓合格的醫護單位和人員執行合法安樂死。前幾年我在飛機上看過一部有關此一主題的紀錄片,時間隔得有點久,手邊也查不到資料,僅憑記憶所及,可能有些謬誤。影片敘述一位法國婦人遠赴阿姆斯特丹尋求安樂死的紀實。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護士端來一個盛了液體的小杯子,遞給坐在床邊的婦人,一面柔聲解釋:「這是巧克力口味……」
「你難道不先問我是不是決心要死了嗎?」婦人打岔道。
護士微笑作答:「等下一定問,現在只是解釋你有什麼口味可選。那個問題待會兒要問你好多次的,還有文件要簽。」
婦人有點年紀了,可是看起來精神很好。她自述孤家寡人,世間沒有什麼放不下的,生活不好不壞也就這樣,她不想等到老病淒涼的那天,深思之後決定早點結束此生。簡單地說,就是「活夠了」。
她在紀錄片裡從容安排身後事,跟朋友一一道別,恍若即將遠遊,看來家常無比。
身邊近年有多位熟人過世;老少都是生命鬥士,病魔纏身時從未放棄希望,勇敢地嘗試各種辛苦治療,藉助醫療科技和 死神奮戰到最後一刻。在我這外人眼中,熱愛生命的他們臨終前受了很多折磨,可是他們到走的時候都還對這個待他們相對嚴酷的塵世依依不捨。
無論瀟灑赴死,還是鼓勇求生,一般艱難,同樣可佩,相異之處不過人各有志。如果相信「人生而自由」,那麼道德倫理名器宗教人情法律社會國家都是情非得已之附屬價值。如果解除一切束縛前的尊嚴和安樂也能隨心之所欲,可算「人終於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