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2018-10-22 23:39聯合報 王文華


紐約是全球藝術的重鎮,隨著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也成為全球藝術治療的重鎮。

紐約表演藝術的殿堂林肯中心,十月八日舉辦了一場免費的爵士音樂會。場地在林肯中心的頂樓,舞台後整面牆是玻璃,可以一邊聽表演,一邊看紐約的夜景。
這種好康,當然早就客滿了。沒關係,可以等候補。當我正要在網路上填資料候補時,發現第一個問題是:失智者的名字?照顧者的名字?
原來,這是一場只招待失智症患者的音樂會。
紐約是全球藝術的重鎮,隨著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也成為全球藝術治療的重鎮。
先驅者是「現代藝術博物館」。在二○○七年,在「大都會人壽基金會」的贊助下,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始針對失智症患者,設計特別的參觀活動。受過特別訓練的專業人士,引導失智者、家人、照顧者,以小團體的編制,在館內或館外某個舒適、親密的環境中,欣賞、描述、詮釋、討論館藏的藝術品。並鼓勵參與者分享人生經驗中和藝術品相關的地方,甚至帶領參與者創作藝術,包括唱歌、寫詩、跳社交舞。
他們一做就是七年,並進一步把經驗做成報告和訓練營,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分享,鼓勵他們複製,讓紐約以外的患者能得到同樣的福利。
報告中特別強調「引導者」的態度必須是:
不要用老師的姿態看輕或同情患者,用溫暖的表情和互動的方式。不要「教」他們,引導他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對他們說出的看法,表達真誠的興趣和賞識。這樣的互動可以增加患者的自我價感,彌補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剝奪掉的自信和尊嚴。
其實,這種態度不只適用於對待失智者,也適用於對待任何老年人。但是,我們從沒學過。
全世界有四十間博物館來取經,包括非博物館的藝術組織,如林肯中心。取經後,林肯中心從兩年前,開始對失智者提供類似的服務。
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如「紐約愛樂」的成員,特別為小型觀眾,表演室內樂。曲目是患者可能熟悉,或能提振士氣的作品,比如貝多芬大病初癒後寫成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
活動形式是一小時表演、一小時討論,加上現場實作。在實作階段,參與者可以把音樂給他的感受,用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用歌聲唱出。
林肯中心也照顧到觀眾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上下電梯的協助、輪椅租借、字體較大的節目單、助聽器等。
林肯中心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的內容不同,但活動設計都是提供三樣東西:歡樂、自我表達、與他人互動。這是失智者在日常生活中最欠缺的。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內政部四月統計,每七人就有一名老人。衛福部去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每十三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八十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
每個人都會老,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變老。也沒有教我們在態度、制度上,如何跟老年人相處。在離家很遠的紐約,我開始上第一課。我是,變老的初學者。(作者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