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故事與新聞/消失了的知識尊嚴 聯合報╱楊照2013.10.03

大學的地位、大學教授的地位,在西方社會長期維持一定的高度,也才得以經由大學的存在,涵養、保存社會對於知識的熱情與尊重……
「這是一個人一生中難得幾次的強烈震撼。我作夢都想不到他會出現在我眼前,一個在世界上投下巨大陰影的幽靈,不是現實人物。這種震撼只能以突然遭逢白朗峰來比擬,完全沒料到自己就在白朗峰近鄰的人,竟然看到那插天的高塔莊嚴地站在那裡……
這段文字是馬克吐溫寫的,時間是1892年,馬克吐溫到德國訪問,在柏林大學,不預期地身邊大學生同時站起來,大叫、跺步、拿手中的酒杯敲桌子。學生們的反應,不是針對馬克吐溫而來的,儘管馬克吐溫已經是個重要的名人了;學生們的反應來自於看到了學校裡的一位大教授──蒙森(Theodor Mommsen)。
「一個在世界上投下巨大陰影的幽靈」,馬克吐溫如此形容蒙森。而蒙森對世界投下陰影的方式,純粹出於他對於羅馬史的辛勤不懈研究。蒙森一生一共發表了超過一千五百篇史學著作,1902年,這些豐富的著作,還替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蒙森是柏林大學的「講座教授」。中文稱為「講座」的這樣東西,英文裡就是「chair」,就是椅子。這個名字源自於中古歐洲,那時候,剛剛成立的大學,有著和修道院、教堂一樣的神聖地位。大學教授是一群取得特殊資格的人,才得以在一張特別為他準備的椅子上,對學生們宣讀嚴整的授課內容。
雖然英國早早就有了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但其中有幾百年的時間,英國維持著就只有這麼兩所大學,沒有能力新增其他大學。最難的,在於找到對的師資,沒那麼多有學問的人,更麻煩的,有學問的人不見得願意接受牛津和劍橋的條件來當教授。
那幾百年間,為了維持其神聖地位,牛津、劍橋的教授必須和修道院修士般誓言終身守貞,不能結婚。修道士為上帝守貞,大學教授則是為了真理守貞。當時的人相信,沒有這種自我約束的話,大學教授就無法一心向學,將自己貢獻給知識學問。
儘管這些極端的作法後來消失了,然而大學的地位、大學教授的地位,在西方社會長期維持一定的高度,也才得以經由大學的存在,涵養、保存社會對於知識的熱情與尊重。
如此的大學傳統、如此的大學莊重功能與地位,和今天台灣的大學,相去多遠啊!台灣當然沒有了那種讓人有白朗峰高塔之感的教授,台灣有的,是幫研究生改寫論文來賺外快的教授,改寫完了還會為了酬勞問題跟學生起嚴重糾紛。
難怪在台灣,講起大學、講起大學教授,一般人的反應,不是不自主的抬起頭來,而是如同要在地上、陰溝裡找什麼東西似地低下頭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