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之為禍,更是罄竹難書。廿年來大學與科大數量增加數倍,使台灣受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竟比德國高出一倍以上。遂令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大為不足,許多企業出高薪招聘仍乏人問津。
今年政府頭一項任務,就是救低薪。蔡總統元旦前後提出林林總總想法;但想以此救低薪,有如緣木求魚。因為根本不識低薪問題真相,更不能追源禍始,認清釀成的基本因素;於是藥方多是數十年的老調,早證明非對症良藥。
因此,先要破除兩個迷思。首先,人人口誅筆伐的低薪,事實上反屬高薪;兩者間落差純出於美元幻覺。面對美、英、日,乃至韓、港的薪資,國內人人稱羡;殊不知都是靠各國的高物價水準撐起來的。如果將物價都降到台灣水準,我們真實薪資高於其中任何一國。這乃是國際組織以專業的購買力平價(PPP)統計的結果。低薪云乎哉?
因而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將台灣的平均物價拉高到國際水平。問題是,自兩蔣以降,歷來主政者都將抑低電價、油價、水價、學費、軍公教薪資,做為討好人民的手段。今日的主政者又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拉高物價得罪全民?
此路既不通,就唯有努力拉高年輕人的薪資,在以美元計算的基準上不輸給韓日等國。這就必須揪出阻礙薪資升高的罪魁禍首。而真相又會令人目瞪口呆,因為它正是矢言要提高薪資的主政者。
廿年來政府強推二事:一是產業升級,一是教育改革。為了產業升級,同時對高科技產業給予種種優惠特權,令傳統產業猶如私生子,掙扎求存。但高科技產業大量投入資本與技術,每元投資創造的就業率遠低於傳統產業;於是總投資增加,總就業需求反趨疲弱,使得薪資停滯。同時,政府各項支出、標案、政策,從未如若干先進國家一般,將創造就業機會做為績效指標。如此公私夾擊,共同輕忽就業,就形成往下拉薪資的巨大力量。
教改之為禍,更是罄竹難書。廿年來大學與科大數量增加數倍,使台灣受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竟比德國高出一倍以上。遂令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大為不足,許多企業出高薪招聘仍乏人問津。每年眾多高等學府出爐的年輕人,大部分拒製造業於千里之外。部分原因是頂著方帽子有權利拒絕骯髒又危險的三K工作。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大學與科大的教授埋首寫國外論文、學生廢寢忘食打電動,分數不斷膨脹而專業則不斷縮水,畢業生即使有心,也非業者所需。至於本應以訓練專業技術為使命的技職體系,則早已摧毀殆盡。於是眾多既視傳統產業為畏途,復被高科技產業摒諸門外的年輕人,乃紛紛湧入無需技術與專長的低薪服務業打工。十年來月領基本工資者上升了七倍,或許就是一個旁證。
要為年輕人加薪,正本清源之道,就是進行第二次教育改革;將多出來那一半大學與科大的泡沫抹去,轉型成為符合經濟發展與科技潮流的新型態技職體系。眼前有一捷徑:與頂尖民間企業合作,從德國引進一二優秀技職學校,依實驗中學辦法設一原汁原味分校,完全脫離既有的僵化管制,打造出企業與年輕學子攘臂相爭的明星學校,為台灣注入一股活泉。
若更能拿出魄力,將國內油、電、水價格調整至國際平均水準,而以所獲資源投入創造就業、提升技術的正途,薪資逐年升高,絕非天方夜譚。(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