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同理心」?是這個社會的基本課題!家庭內部與親子之間,若也缺乏「同理心」,家庭的親情無法維繫,恐怕是社會更大的危機!
在少子女的社會中,小孩對於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發生父親為了女兒在學校被球擊中,而以毆打「肇事」同學「討回公道」!在這個案例中,這位父親想必是因「愛女心切」而一時衝動,他的行為不僅受到社會指責,也可能因此觸法。
平心而論,疼愛子女的出發點乃父母常態;可是,並非每位父母都會想到別人的小孩也一樣是其父母心中的寶貝!人的衝動,背後就是同理心的缺乏,如果個人衝動頻率高了,社會衝動事件多了,如何建立「同理心」?是這個社會的基本課題!家庭內部與親子之間,若也缺乏「同理心」,家庭的親情無法維繫,恐怕是社會更大的危機!
網路曾流傳兩張卡通畫,一張是父母帶著小孩向老師說抱歉,拿著聯絡簿同時指責自己的小孩「你寫的是什麼意思?向老師道歉!」另一張出現同樣的人物,卻是父母拿著聯絡簿同時指著老師「你寫的是什麼意思?請說清楚!」前者標上「一九八○年」,後者寫著「二○一○年」。
這對於這些年來台灣校園民主化,強調適性教學,是一個很諷刺的寫照。特別是當社會朝向現代化,家庭功能逐步式微,人們一方面希望公部門(學校)能夠擔負起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心態上卻傾向於將自己能力的有限歸因於外部機制的無能!如此一來,家庭功能繼續退卻,公部門責信不彰,要維持社會穩定更不容易。
鄭捷在捷運上的濫殺已引發社會的恐慌,即使經過十幾天,不少人仍在捷運上「杯弓蛇影」,神經繃緊。我們不知鄭捷心裡究竟是想什麼?人格異常之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出了問題,乃至於個人與社會的「病理化」…等論述甚囂塵上。嘲諷的是,在專家們尋求解釋(發揮同理心)之際,網路上有人似乎是因鄭捷一夕「爆紅」而成為「粉絲」?而後者正是缺少「同理心」的一個擴散!
在過去高生育的社會中,小孩在成長過程,不論在學校、鄰里、甚至是家中,都有可能在同儕互動或遊戲時產生衝突。不論當時是欺侮人或是被欺侮,孩童多少都會有些體會與學習,「同理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滋長;而父母也隨著子女的成長累積不少管理與處置衝突的經驗,學習了更細膩的「同理心」。
今天,多數的年輕父母,子女就是一個,就算是有兩個子女以上,彼此間的互動並不多,遑論和鄰里間同儕的互動。雖然,現代課堂中有比過去更多的教學內容,告訴學生如何與同儕相處溝通,如何建立「同理心」,但是這些「口惠」所帶來的效果,既沒有生活實境的刻骨銘心,也無法和網路世界的吸引力相提並論!
既然世代變遷中「同理心」式微,家庭若無力挽回,往往需尋求家庭外的機制,可是一旦有事件發生,問題歸因往往指向學校或老師,「尊師重道」的教條逐漸崩解,不少老師反而成為「心理霸凌」的受害者;此現象,似乎也發生在其他公部門。
另外一個現象也值得玩味,媒體強調「精準報導」與「社會責任」,眾雖周知,如今卻成為八股;下重標渲染議題為了吸引閱聽人,揣測式報導試圖延伸議題的熱度,這些現象充斥在媒體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最終就是集體失去「同理心」!
全文網址: 個人到社會 集體失去同理心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14587.shtml#ixzz33SkPsHt6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